今天(3/13)是這學期《瑜伽師地論─本地分聲聞地》開學的第一堂課,沒有開學典禮,沒有相見歡,由安慧法師慣常的「各位發心修行的法師居士,大家晚安,大家阿彌陀佛!」開始
可能有些人會不習慣,但也許這就是三學講堂的樸實風格
雖說沒有開學典禮,但上半堂課中,安慧法師還是帶領大家回顧2012年一整年,學習《瑜伽師地論─本地分聲聞地》21~27卷的各卷重點;《瑜伽師地論─本地分聲聞地》總共有十七卷,2012年上了七卷,以進度來說,接下來的七卷,法師應該也是規劃用 2013年一整年上完
今天上半堂除了回顧前七卷重點,在下半堂正式進入28卷「三增上學」,跟一般談到的戒定慧三學,有些不同之處,《瑜伽師地論》談到三學的「學」,是謂「三勝學」:
1.增上戒學:安全具戒等,如之前所說的戒律儀、身侓儀、心律儀
2.增上心學:離欲惡不善法,有尋有伺,離生喜樂,入初靜慮(初禪)具足安住,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全(四禪),是名增上心學;又諸無色(無色界四空定),及餘所有等持、等至亦名為增上心學;然依靜慮,能最初入聖諦,現觀正性離生,非全遠離一切靜慮。能成此事,是故靜慮最為殊勝,故偏說為增上心學
3.增上慧學:謂於四聖諦等,所有如實知見
「等持」是攝念專一,平等持心的精神狀態,為「三昧」(samadhi)之意譯。
「等至」,是三摩跋底(samapatti)的意譯,舊譯為「正受」,當心意專念而得定力現前時,能遠離邪想,使身、心領受平等安和的狀態。
「等持」與「等至」皆為定心的種類之一,唯範圍有廣狹,前者包含不與正法相應的世間散定,後者多指與淨善正法相應所起的正定,瑜伽論中對「等持」與「等至」並舉,可見「增上心學」是共世間的定法(引用釋性廣,註2)
到這個部份,有幾個點是值得提出的
1.為何加了「增上」二字,增上戒心慧學與戒定慧有何不同?
2.瑜伽論將定學稱為增上心學,為何不稱「定」學而稱「心」學?
3.什麼緣故只有三學,不是一學二學,也不是四學五學或更多?
4.什麼緣故三學次第是這樣安排的
這部份安慧法師依其改編的「《瑜伽師地論─本地分聲聞地》科判.註解」都一一詳說解釋
到此時下半堂時間已到,學員李醫師提出,為何增上戒學能有助於增上定學,除了無憂悔故歡喜安樂這點外,還有更細微的部份嗎? 法師也略加解說
因課程時間故,討論只能留待下課後的討論進行,第一週的開學,就在討論釋疑中圓滿,三學主題下週再繼續探討
註
1.釋安慧改編,《瑜伽師地論─本地分聲聞地》科判.註解
2.釋性廣,「止觀綜合」與「定慧分別」
——《瑜伽師地論》「聲聞地」與《清淨道論》「定、慧」二品處理定慧二學之比較,http://www.hongshi.org.tw/dissertation.aspx?code=11AB910FB5A1BC45DCF6503568CB1CBA
0 意見: